这一下子全扬扬了。
钱难挣啊,谁家都是这样。
“还行吧,我这还借了几个,等着卖了菜,收回本钱,就好了。”
说的容易啊,投入这么些,哪是一年两年就能回本钱的。
还是年轻啊,敢想敢干的,也不怕赔本。
大堂哥看看这一院子的菜,土豆那地方都起了,边上一个一个的畦子,排的还挺满。
“行啊,崂山低温棚也一样。
前两年没有这种高温低温棚,都是小拱棚,不都一样种菜卖钱?”
临头那个大一点的,抽着烟说道。
大姑父赞同,这俩人岁数上差不多,“可真是。
大兄弟这句话说的是。
这就这几年
我想着也就从91年还是92年那阵儿,才有的低温棚。
转过年来就是上高温棚了。”
大姑父开始回忆:“我想着那阵儿俺家老二才几岁?一开始家里头就是那样的人小棚子,人进去,整个蹲着走,要不就是得爬着走,不到一米高,曲着竹杆子搭棚,一样种菜。”
等第二年,家里的棚就变多了,换成六米的小棚,再过了一年,就换成现在的大棚。
“行啊,一年一年的来,干什么都是一步一步的。
今年不能说不挣钱,挣得少点就是了。”
“有个活儿干着比在家闲着耍就强啊。”
几个老爷们说着闲话拉着呱,继续挖坑干活儿。
到傍晚四点来钟,温度低了,几个人就不干了,洗洗手搜准备回家,老太太留着几个人吃饭。
大姑父招呼几个人进去吃。
“走什么,都在这吃饭,吃了再走。”
大姑父一副长辈当家做主的样儿,“石头,家里有没有酒?”
“我去买,就得路口批发部就有。”
说着他骑上摩托就走了,没一会儿就拉了两提啤酒回来,还有买的白酒。
老太太在切菜,于玲下午三点才回来,回来那会儿几个人呢正干着呢。
她打了个招呼,也不好站在那监工,就进了厨房帮老太太干活儿。
都是大老爷们,吃饭不讲究细致,但是得量大管饱。
老太太先是在大锅里头蒸馒头,说是馒头,其实就是糖三角。
里头放着花生芝麻碎,拌了红糖,满满一锅。
大锅烧火快,半个多小时四十分钟的,一大锅就出锅了。
于玲把大笸箩拿过来,里头铺上干净的包袱皮,直接把糖三角一个一个的拾到里头,然后盖上干净的包袱皮。
老太太这边切了不少的肉,准备了好几样菜。
排骨是必备的。
于玲拿出来五六个土豆子,这土豆子自己家种的,也不知道是品种的问题还是啥,反正没有后世那种超级大的土豆,最大的也就拳头大小。
拿着小勺子刮刮皮,洗干净,一会儿切块炖了。
扁豆,青菜,茄子都备好了。
老太太又掏出来一根大火腿。
相比较那种金锣双汇小火腿,她更喜欢这会儿的火腿。
她早就盯着这个了,就想知道是不是一样的味道。
“奶,你快切一片给我尝尝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