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0025【公私】第26章0025公私
父子俩沉默良久,一直在用眼神交流。
终于,朱铭决定降价:“一百贯。”
“还是太贵。”
白崇彦摇头。
朱铭仔细观察对方表情,揣测白崇彦的真实想法。
他曾看过一个记载,宋代江南有位读书人,平时不显山露水,大灾之年竟捐出十多万贯救济百姓。
宋代的大户人家,应该很有钱才对啊。
白三公子咋就这么吝啬呢?
可站在白崇彦的角度,人家是真心在还价。
当初老白员外为了做县主簿,耗资三千多贯打点关系,让家里的资产大大缩水,直到退休时才赚回本钱。
白崇彦是真想买那支笔,如果换成那位小白员外,直接就巧取豪夺了。
老白员外说:“学问差些也可,毕竟只是教授蒙童。
家里的梁学究年纪太大,眼花耳聋得厉害,上课打闹他都听不到,今年务必要换一个西席。”
老白员外听明白了:“你是说,整个洋州的经师,都不如这少年有学问?”
白崇彦道:“能听懂是一回事,说出来又是一回事。
不把《论语》研习至精,又哪能说出此言?越是简单之词,就越妙到毫巅,正所谓大道至简。”
那里的山地,种不出几个粮食。
那里的山林,更是只用来砍柴,或者砍些木材做家具。
宋代不但鼓励兼并,还鼓励百姓开荒,只要把土地开垦出来,朝廷就给予户籍和田契,甚至新开荒地还有赋税减免。
白崇彦看向桌子上:“这支毛笔,俺明日带钱过来,卖田的白契也一并送到。”
朱熹没有抠字眼,只用“公私”
二字,就精准阐述了君子小人之别。
乱改户籍的宋代考生特别多,朝廷根本就懒得管,除非有人举报闹大了。
老白员外正在挑灯看书,觑了一眼儿子身上的泥水:“回来了?”
朱铭又伸出一根手指:“第二,其中五亩地,请三郎君帮忙在县衙过户。”
“公私,公私……”
白崇彦喃喃自语,结合这两个字,开始回忆《论语·里仁篇》的内容,发现有好几句经文都能据此解构。
“如此,大善!”
朱铭非常满意。
老白员外却在往士绅发展,士绅当然也做豪强之事,但相对而言更讲规矩。
“不敢当。”
朱铭微笑拱手回礼。
“父亲英明。”
白崇彦对老爹的安排也很佩服。
而严大婆和沈有容,见白崇彦如此异常,也都面露惊讶之色。
朱铭伸出右手食指:“第一,我父子俩流落至此,想要在村里安家。
请三郎君卖出山地十亩、山林十亩,且必须靠近山中那处水潭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