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上看,浅水清在暗地里给对手下绊子,找麻烦,不让对方有休息的机会,同时削弱他们的战前准备,但更主要的目的,浅水清是在通过这种行为观察对手的指挥效率,执行能力,及各分级指挥官的能力水准,还有各部队战士间的配合能力,通过他们的组织行动,寻找对方的薄弱点。
而现在,通过如今这一系列军事反应,浅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样东西,指挥效率的时间差。
一般来说,当一支部队的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时,指挥效率是最强的,几乎不需要传令兵,指挥官通过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。
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,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。
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,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,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发出指令,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。
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:指挥官——传令兵——作战部队这一模式,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,再往上攀升,就要进行多级传令。
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发布,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,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。
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,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——传令兵——作战指挥官——传令兵——作战部队。
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,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——传令兵——分级指挥——传令兵——作战指挥——传令兵——作战部队。
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,这种传令体系又加了一层甚至可以说是多层。
随着人数的增加,战场范围的扩大,距离与传令层次的多级化,使得战斗中指挥官指挥意图的贯彻能力随之而大大下降。
那个有趣的击鼓传话的游戏,就是让数十个人坐在一起,战前(2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