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父皇,民间叫它豆花。
是用黄豆打磨成浆,再用卤水点成。”
赵瑢道。
郑贵妃道,“臣妾虽然没吃过这豆花,却听说过一句俗语:卤水点豆腐,一物降一物。
可见即便是民间,也藏着大智慧呢。”
皇帝“嗯”
了一声,低头吃东西。
宫中讲究食不言寝不语,这一次餐前谈话,就到这类为止了。
吃完早膳回到本初殿,批了一会儿奏折,皇帝问王立心,“何相是哪一日病的?太医院那边怎么说?”
御前伺候,最要紧的就是随机应变,临时答对。
能够坐稳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,得到皇帝的信任倚重,王立心自然对这些皇帝可能关心的事烂熟于心,略想想便道,“回皇上的话,是上月初十。
太医院那边派过三次太医,说是一次情况比一次差,何相年纪毕竟大了。”
“朕记得,何相是太宗朝中的进士?”
“是,宣德十六年。
中的是一甲心心相印问别离皇帝微服私访之后又过了两日,何相就上了乞老的折子。
他这个年纪,退也应该退了。
何况在丞相这个位置上退下去,算是荣耀至极。
只不过这样的折子送上来,皇帝体恤老臣,会下旨挽留,以示恩宠,如是两三次,彼此都觉得火候差不多了,皇帝这才顺水推舟的准了,于是皆大欢喜。
然而这一次,何猷君的奏折才送上来,皇帝立刻就准了。
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风波。
谁都知道何猷君该退了,但没想到会来得那么突然,更没想到皇帝竟然一次挽留都没有。
知机的人已经能够提前预测到:何家要完了。
只不得圣心这一条,就足以将他们打入深渊。
何相告老,他的子孙中没有足够出息,可以支撑整个家族的人,没落是可以想见的事。
不过对于后宫,这件事的影响,除了冷宫那边何氏又闹了一场之外,便是长乐宫中郑贵妃母子的好心情了。
成功的踩了一把何家,又让皇帝更加看重自己,怎么能不高兴?于是对于带来这个机会的赵璨,也格外亲热几分。
有好几次皇帝过来的时候,郑贵妃特意将他留在了这里。
虽然眼看着别人和乐融融的一家子,自己插在其中丰富多余,让人非常的不舒服。
但赵璨表面上却是一点都看不出来,全程濡慕的看着皇帝,安安静静的听他们说话。
如此反倒让皇帝高看一眼。
对他这样的人来说,急着表现反而落了下乘。
这样不骄不躁,反而能够得到好评。
而且又不会抢走赵瑢的风头,可谓一举两得。
郑贵妃和赵瑢满意了,自然会更加替他说好话。
终于,这日用过晚膳,皇帝主动开口让赵璨跟他一起走。
赵璨立刻露出些微紧张的表情,但并未表现得受宠若惊。
皇帝见状微微点头。
不愧是自己儿子,果然如贵妃所说,即便没有人教导,也自有一股天家气度,表现可圈可点。
既然他表现得好,皇帝就不介意多给他一点恩宠。
左右都是自己的儿子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