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国祥低声问儿子:“半贯钱大概相当于多少人民币?”
朱铭想要打听物价,便上前问道:“你这虾怎么卖?”
“前面就是白市头!”
张广道指着前方的河对岸说。
朱铭笑道:“是把宝剑,张家哥哥信不?”
朱国祥对卖虾的老农说:“我们再看看。”
什么,你说去买私盐?
三文钱一斤虾,多少有点颠覆朱铭对宋代物价的认知。
朱铭解下宝剑拿在手里,按着被毛衣包裹的剑柄说:“张家哥哥要买笔不?这是上乘的湖笔,一支笔至少值百贯钱。”
张广道看向朱铭按剑的手,又看看毛笔盒子,摇头说:“太贵了,白市头也有笔卖,一支毛笔只要十文。”
“一根棍子而已。”
朱铭说道。
白市头并不大,就沿河一条街,街道两边全是店铺。
朱国祥非常惊讶,因为那里有大概一斤虾。
这里明显地势平坦得多,可耕种的良田面积大增,人烟也变得稠密起来。
比如张广道的太爷爷,以前就是三等户,家里有三百多亩地。
官差来了,不但计算田产,还指着家里的物件说,这把笤帚值50贯,那张桌子值100贯。
最后算下来,张广道的太爷爷家财万贯,妥妥的瞒报一等户啊,那就由他负责这次的差遣吧。
店铺前,有些固定摊位,可以摆摊卖东西,但需要交纳摊位费。
“少不了你。”
张广道说。
两宋的马价波动很大,反正越往后面越贵。
“这是捡来的马,遇到官府便交上去。”
朱铭解释说。
张广道慷慨笑道:“俺来付船钱。”
山区的盐价挺贵,一斤盐要花20文,而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,一斤盐卖10文钱就顶天了。
瘦马居然也跟着上船,船家连忙大喊:“牲口要收钱的!”
张广道尝试发出邀请:“跟俺去山里如何?山里多有好汉。”
“投名状。”
朱铭说。
不过张广道似乎不缺钱,这次足足买了二十斤。
朱铭、朱国祥父子俩,又跟着张广道去买盐。
张广道继续试探:“看起来更像是刀。”
朱铭回望村落,冷冷一笑:“恐怕整个村子都是贼窝,是某个土匪寨子设在江边的前哨站。
当然,他们也是真的农民。
农忙时种地,农闲时打劫,这在古代偏远地区很正常。”
白市头就是个集镇,今天正好撞见赶集日子,老远就能听到集市的喧哗声。
……
既然是送给亲戚小孩的过年礼物,包装就必须精美。
朱铭也懒得去追,自顾自上路。
行走一阵再扭头查看,发现瘦马又跟上来了,还闹脾气故意去啃油菜花。
这话让张广道更加确信,父子俩就是还俗的和尚,那高档毛笔多半是从庙里偷来的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