揉好的面团被奶奶擀成了薄薄的面皮,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个小正方形。
林福拿起一张扁肉皮,看着奶奶包扁肉。
奶奶拿起一小团肉馅,放在扁肉皮的一角,然后轻轻一捏,一个小巧玲珑的扁肉就包好了。
林福学着奶奶的样子包扁肉,可是他包出来的扁肉不是形状不好看,就是肉馅露出来了。
林福有些沮丧,奶奶笑着安慰他:“别着急,包扁肉是个细活,多练习几次就好了。”
在奶奶的鼓励下,林福又拿起一张扁肉皮,继续练习。
终于,林福包出了一个像样的扁肉,他兴奋地拿给奶奶看:“奶奶,你看,我包好了!”
奶奶接过扁肉,仔细地看了看,笑着说:“阿福真厉害,包得真好!”
得到奶奶的夸奖,林福心里乐开了花,他更加努力地包起扁肉来。
扁肉包好后,奶奶开始煮扁肉。
她将水烧开,放入扁肉,不一会儿,扁肉就浮了起来,说明已经煮熟了。
奶奶将扁肉捞出来,放入碗中,加入适量的高汤、葱花、紫菜、虾皮等调料,一碗热气腾腾、香气扑鼻的扁肉就做好了。
林福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,舀起一个扁肉放入口中,皮薄馅嫩的扁肉,在鲜美的汤汁中翻滚,那味道,简直让他陶醉。
“奶奶,太好吃了!”
林福竖起大拇指,赞不绝口。
奶奶看着林福吃得开心,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从那以后,林福便跟着奶奶刻苦学习扁肉的制作。
每天放学后,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到家,钻进厨房,练习包扁肉、煮扁肉。
有时候,他会因为包扁肉的速度太慢,或者煮扁肉的火候掌握不好,而受到奶奶的批评,但他从不气馁,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,他的手艺越来越熟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林福渐渐长大,奶奶却越来越年迈。
在林福十八岁那年,奶奶把福源扁肉店的担子交给了他。
接过担子的那一刻,林福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,他暗暗发誓,一定要把福源扁肉店经营好,让这传承多年的味道延续下去。
林福接手扁肉店后,生意还算不错。
每天清晨,老街还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,福源扁肉店就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。
林福早早地起床,准备好食材,迎接前来吃早餐的顾客。
他做的扁肉,皮薄馅嫩,汤汁鲜美,深受老街坊们的喜爱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新兴小吃涌入沙县,福源扁肉店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。
看着店里逐渐减少的顾客,林福心里十分着急,他深知,要想让扁肉店重新焕发生机,就必须做出改变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一天晚上,林福坐在店里,翻看着一本关于沙县小吃历史的书,突然看到了关于扁肉起源的典故:相传,客家移民将中原的馄饨带到沙县后,经过改良,将面皮变得更薄,肉馅更嫩,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沙县扁肉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