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岳在卷三结识的蔡辛会(蔡锷族侄,任职于宝庆府警局),在这场鸿门宴中被何思慎(顾岳姑父,阳县高等小学堂校长)看中,将侄女许配给他,而在发觉顾岳与族侄女何秀的微妙纠缠之后,何思慎乐见其成。
顾岳答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
,何思慎却以为,正因匈奴未灭,才要尽快成家立业,父子相继,绵延不绝。
因为本卷的结尾,是两桩婚事,所以命名为《桃之夭夭》: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;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
生命的繁衍与盛放,婚姻的喜悦与期望,三千年前如是,三千年后亦如是。
卷六《君子万年》――冬闲时节,李家桥的壮丁照例会挑着茶油去广东换盐挑回来,顾岳也要走这一遭。
这是一次变相的长途行军,沿路要安排前哨后探,防范土匪、野兽,准备食宿,控制行程快慢。
顾岳觉得走完这一趟,自己大长见识。
到广东后,顾岳发现形势再次有了变化,孙中山重返广州,新气象慢慢展现。
他很想要留下来,但还是坚持将自己那一担盐挑回了李家桥,然后才告别家人,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,开始自己新的人生。
本卷题目同样取自《诗经》,命名为《君子万年》,其一语出《小雅?鸳鸯》: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;君子万年,福禄宜之。
一般以为这一首诗是祝贺新婚。
其二语出《大雅?既醉》:既醉以酒,既保以德;君子万年,介尔景福。
这一首诗是神官是祭祀者的祝福。
《李家桥》这个故事,或许将来哪一日会捡起来写完结尾两卷,但目前来说,意尽于此,有缘再见。
第28章桃之夭夭(一)
一、
七月半过去没两天,这天下午,大伯母叫三堂兄豪岳过来告诉顾岳说,当年分给他父亲的那间瓦房和连带的一间板屋已经收拾好可以住了。
大姑姑正在给顾岳补衣服,赶紧收了尾,抬头看顾岳已经飞快地打好背包,大姑姑哭笑不得,一巴掌拍在他背上:“急么个急!
几步路,先过去看看再回来拿行李又怎么的,这么急着走的样子,让外边人看了,还当是大姑家住不得了!”
顾岳拎着背包,放也不是,背也不是。
他完全就是习惯成自然外加手快,一声令下要走,立刻打包行军。
李长庚“哈”
地笑了起来,顺手拿上补好的衣服,拖着顾岳出来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