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其君主心中亦有自己的如意算盘。
面对公孙衍的提议,赵王面露疑色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秦之强大,寡人深知,然合纵之举,万一各国心怀鬼胎,不能齐心协力,我赵国贸然参与,恐引火烧身。
且秦国报复起来,我赵国首当其冲,又当如何应对?”
公孙衍神色镇定,微微哂笑,从容言曰:“大王多虑了。
秦国之患,乃六国共同之患,今我等合纵,正是为了消除此患。
赵国军威赫赫,若加入合纵,必能成为联军中坚。
且看,魏国已率先响应,韩王亦有意加盟,各国同仇敌忾,怎会不齐心?至于秦国报复,我等合纵联军可互为犄角,相互支援,秦国若敢来犯,必叫它有来无回。
再者,若赵国不参与合纵,孤立无援,秦国岂会放过这等良机,待其各个击破,赵国又将何去何从?”
公孙衍的一番话,如拨云见日,令赵王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。
经过深思熟虑,赵王最终拍板定案,决定派遣精锐部队加入合纵联军。
紧接着,公孙衍星夜兼程,奔赴韩国。
韩国国土狭小,处于秦、魏、楚等大国的夹缝之间,生存空间逼仄局促,常年饱受秦国侵扰之苦,备受煎熬。
公孙衍见到韩王,开门见山,直截了当地说道:“韩王,秦国贪婪无厌,一直觊觎韩国肥沃之地,近年来的侵略更是愈演愈烈。
韩国若想保国安民,唯有与他国联合,共抗强秦。
如今魏、赵已然携手,合纵之势已成,韩国若加入,我等便可形成掎角之势,对秦国形成有效牵制。
合纵成功,韩国可保宗庙社稷;若各自为战,韩国必危如累卵。”
韩王面露难色,无奈叹息道:“寡人非不知合纵之利,只是韩国兵力有限,粮草亦不充裕,恐难在联军中发挥大用。”
公孙衍连忙安抚道:“韩王不必过虑,各国在合纵联盟中各司其职,韩国虽兵力稍弱,但地理位置关键,可为联军提供情报支持,在关键时刻出兵策应,亦是大功一件。
且联盟成立后,各国可互通有无,相互支援,粮草物资自不必担忧。”
在公孙衍的苦口婆心劝说下,韩王最终被说服,韩国正式加入合纵阵营。
至此,合纵联军初步成型,三国之间开始构建紧密的军事协作机制,废寝忘食地共同商讨作战方略。
说服燕、楚等国入伙,难度丝毫不亚于前面三国。
燕国地处北疆,天寒地冻,国力相对较弱,一直秉持着求安自保的保守心态。
公孙衍传书燕王,言辞恳切,情真意切地写道:“燕王,秦国之野心,欲吞并天下,燕国虽偏安一隅,然绝非世外桃源。
一旦秦国扫平中原,下一个目标必是燕国。
今合纵联盟已然兴起,各国携手抗秦,燕国若此时加入,可保境安民,免受秦国兵锋之祸。
联盟将以强大实力为燕国撑腰,威慑周边宵小,此乃燕国长治久安之计。”
燕王接到书信,遂召群臣,聚于朝堂,计议经宿,权衡利弊后,认为公孙衍所言有理,遂决定派遣少量精锐部队参与合纵,以表心意。
楚国,疆域辽阔,物产丰饶,楚人向来剽悍善战,实力不容小觑。
然而,楚国君主自大又孤傲,对合纵一事态度暧昧,摇摆不定。
公孙衍亲赴楚国,面见楚王,恭敬行礼后说道:“大王,楚国乃天下大国,雄踞南方,威风凛凛。
然秦国近年来崛起迅猛,对楚国亦是多有冒犯,商于之地被骗,丹阳、蓝田之战大败,此等耻辱,大王岂能忘怀?今合纵抗秦,正是楚国重振雄风、报仇雪恨之时。
若大王能率楚国加入,凭借楚国之力,必能成为联军之首,统领各国,共击强秦,届时楚国威名必将传遍天下,大王亦将成就不世霸业。”
楚王本就对秦国心怀怨恨,又被公孙衍这番恭维捧得飘飘然,当即拍板决定加入合纵,还许下诺言,愿为联军提供充足的粮草物资。
随着各国陆续加入,合纵联盟正式宣告成立。
公孙衍作为联军统帅,深知责任重于泰山,开始殚精竭虑地谋划作战方略。
他依据各国兵力、地理位置、军事特长等诸多因素,制定了一套详尽周密的作战计划。
联军以魏国、赵国、韩国为主力,在函谷关一线摆开阵势,对秦国形成正面压制;燕国、楚国从侧翼和后方牵制秦国,或派遣奇兵骚扰秦国边境,或截断其补给线,令秦国首尾难顾,陷入腹背受敌之境。
作战计划旨在先发制人,趁着秦国尚未完全反应过来,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击秦军锐气,挫其锋芒,为后续的持久战奠定坚实基础。
合纵联军组建之初,士气高昂,各国将士跃跃欲试,欲与秦军一决高下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