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春燕一落地,便拉过何敏兮,“敏兮,快跟我回去,你遇到贵人了!
”
原来,柳堰村的王禄元趁着改革开放,20年前带着全家南下打拼,如今,已经成为了百万巨富。
他一直记着先贤的话——喝水不忘挖井人。
柳堰村是生养了他祖祖辈辈的家乡,他在电视上得知家乡发了洪水,便给家乡捐了20万元,以供修桥铺路之用。
另外,他还专程提着粮米油盐拜访了家乡的孤寡老人。
在和村民闲谈之际,他听说了何敏兮小小年纪勤工俭学的故事,决定每年资助小姑娘500元,直到她初中毕业。
那天,仿佛是她小学生涯里最难忘的一天。
她永远记得,在满是□□灰的土砖房里,一位朴素慈祥的老爷爷,给她危机四伏的生命力里注入了一丝新的动力。
四年级的语文由校长陈国荣授课。
这半年,大抵是何敏兮在小学生涯中最充实的一年。
陈国荣的课堂有着不逊于楠竹乡小学的充实和精彩。
无论是哪一届课,何敏兮都能听到心驰神往的故事。
老师讲《趵突泉》,就会讲到山东济南,怀笑敏便会联想到大明湖畔的夏雨荷;讲《题西林壁》,便会拓展苏东坡和苏小妹的趣事。
期末,陈国荣照例带着全校的学生们,浩浩荡荡地出发来到清峦镇中心小学考试。
何敏兮坐在考场第一排,一个监考老师将八张试卷递给她,让她往后传递。
不知因为什么原因,监考老师忽然问了一句,“你是你们班第一名吗?”
何敏兮一时不知如何作答,只是从这一刻,她仿佛觉得,自己身上的某些气息可能与别人有些不同。
考试结束后,陈国荣带着学生参观了双桥镇的一处伟人故居。
双桥镇的街道主体,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白墙,绵延一公里之远,街道后面的矮山也隐约可见相同形制的房屋。
不同于清峦镇,此处的街道有着现代化城市的模样,路灯、绿化带、平整的水泥路,与隔壁的清峦镇判若两样。
陈国荣说,这是伟人的恩泽延绵后世,照拂了他的一众相邻。
何敏兮心想,倘若自己有朝一日,也能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,该多好。
这时,王芙蓉道:“我们南塘坳离这里才多远啊,当初就应该把南塘坳划给双桥,这样我也能住在这里。
”
黄婷道:“清峦怎么不出一个伟人呢?”
何敏兮心想,原来她们的想法几乎都是这样,人们常说,少数服从多数,真理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,难道自己才是那个怪人么?
☆、chapter19
因着教育制度改革,2001年下半年,南塘坳小学新增设了6年级。
凡五年级的学生,年满十二才能升到初中,不然只能多读一年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